惠安,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中部,與臺灣隔海相望,是福建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隸屬泉州市,名列全國經濟百強縣,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雕刻)之鄉”、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石雕之都”。
惠安雕藝源遠流長,源于黃河流域的雕刻藝術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體,汲晉唐遺風、宋元神韻、明清風范之精華,形成精雕細刻、纖巧靈動的南派藝術風格,與建筑藝術交相輝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莅彩窆に嚺c建筑藝術相生相伴,歷經1000多年的繁衍發展,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中國四大石雕產地分別為:山東嘉祥、浙江溫嶺、福建惠安、河北曲陽。作為南派雕刻藝術的代表,惠安石雕影響了中國石雕藝術的半壁江山,并較早傳到海外,在臺灣及東南亞地區倍受推崇。
惠安最早的石雕作品,是1600多年前晉朝時代的晉安郡王、開閩始祖林祿墓前石雕,位于涂嶺九龍崗??h志載其墓“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馬”,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林祿是河南人,公元317年隨晉元帝南渡,授昭遠將軍,敕守晉安郡(即今福建省)。由此可以推斷,墓前石雕也應有中原的特色。
惠安現存最早的石雕,是王潮墓前石雕,文官、武士各一位,馬、羊各一對。王潮是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的兄長,生前授威武軍節度使,卒后封秦國公,其墓前石雕對研究惠安早期的石雕藝術風格有較寶貴的歷史價值。
北宋真宗朝榜眼、惠安黃宗旦的《鋪錦記》記載了有關惠安早期石雕的一則史料,說的是王審知妃子黃厥(惠安民間所傳說的臭頭皇后)所生的第四任閩王王鏻稱帝后,駕幸惠安張坂錦田(今后邊一帶)外公家探親時,靈秀峰上就有了鐘馗拊鹿驅鬼圖及千年鶴、萬歲龜等雕像,從時間上判斷,應不遲于惠安目前現存最早的石雕——王審知兄、螺陽盤龍的唐廣武王王潮墓前石雕,但迄今已無存。
宋代興建的我國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橋——洛陽萬安橋是惠安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石雕工程,現存守橋四介士、月光菩薩及造橋者蔡襄的《萬安橋記》碑刻。洛陽萬安橋被譽為“海內第一橋”和“天下第一橋”,與趙州橋等并列中國四大著名古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作為萬安橋重要組成部分的惠安石雕在其中功不可沒!宋代泉州太守福州人林之奇曾記載建造洛陽橋時就有了惠安歷史上第一頭含珠石獅子,證明惠安當年的石雕技術在全國已處于先進水平。
據惠安《鑑湖張氏族譜》記載,約在870年前,鑑湖十一世祖張進宗(1094年~1176年)自晉江湖中遷居惠安東湖。進宗的次子仲哥(1123年~1194)是“泉郡名石匠,善雕浮圖花卉,晉(江)南(安)同(安)宮闕泰半著手?!边@是惠安歷史上最早的有據可考的石匠,比以前惠安第一個已知的石匠——黃塘巖峰寺崇禎元年(1628年)的梁秀山一下子提早了480年左右! 十四世祖泉州開元寺飛天雕刻者仕遜的弟弟仕志“以石雕名世,工巧絕倫,如泉州少林寺門前之石獅子”。張仕遜子張曰臣則是晉江安海龍山寺文殊普賢塑像的雕塑者。而安海龍山寺是臺北龍山寺的祖寺,臺北龍山寺是臺灣八大景之一,有“中國建筑藝術瑰寶”之美譽,惠安的王益順就是當年主持工程的總建筑師。
至元代,惠安的石雕有張坂鎮獺窟和縣城平山寺的石塔等。獺窟村至今仍完整保留著從唐、宋、元、明至清以來長達1000多年歷史無間斷的石雕實物,是惠安石雕史上一頁寶貴的歷史剖面。如唐代的浮山寺、宋代的武安王宮和媽祖廟、元代的石塔、明代的牌坊、六王府等,都還保存著各個歷史朝代的石雕,是惠安千年石雕史的見證。
縱觀元代之前惠安境內的石雕作品,其藝術特征表現為粗獷、古樸、淳厚,線條剛直簡潔,人物造型凝重、端莊,帶有明顯的中原痕跡。